多层速度建 模技术对地下空间进行精准建模等,实现对城市地下 0-50 米区域内地质安全隐患进行探测并快速成 像。 城市安全大模型汇聚了多模态的数据源,包括行业数据、政府端监测数据、企业专业数据等, 为模型的训练提供了海量样本。以基础设施和基础平台为基座,通过训练平台进行知识获取,知识 管理、知识加工,为大模型提供底层的技术支持。公司聚焦化工、应急、矿山、疾控等领域,着重 进行垂直领域大模型的深耕和开发。当前已实现业务应用包含智能指挥小助手、安全生产智能问答、 安全生产培训考试等,基于城市安全垂直领域大模型应用,助力城市安全工作高效开展。 应急指挥技术基于预案自动化流程、智能任务推荐、辅助决策等技术,对预警和应急事件做出 高效的应急指挥和响应;并通过融合通信技术,让指挥指令快速传递到各个职能部门和执行人员, 实现全域协同;结合语音识别和大模型自然语言处理能力,在应急指挥人机交互上实现了颠覆性的 体验。同时,通过大模型自学习、自训练能力,不断提升任务推荐、辅助决策、预案处置建议专业 度,使得应急指挥能力自动演变进化。 三类技术相辅相成,以 AI 为核心,构建一个立体感知、全域协同、精准判断、持续进化、开放 的城市安全智能体平台。应用场景覆盖城市防汛、森林防灭火、地震防灾、基层防灾减灾、传染病 防控、安全生产专题指挥、化工园区安全管理与应急、数字国动、治安管理与执法现场指挥等。 (2)行业竞争优势 凭借先发优势,公司在以下四个方面形成了竞争壁垒: A)关键技术壁垒。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 和社会稳定作出了战略部署,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完善公共安全体 系,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涵盖:全域联动、立体高效的公共 安全防护体系;全灾种、灾害链综合监测、风险精准识别、整体监测、实时感知、早期预警和有效 防护的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实现突发事件应对的应急指挥、科学决策、精准处置的突发事件应急处 置与决策指挥体系;各类应急防御和应急救援力量组成的应急力量体系更加完善、应急人才队伍发 展壮大的应急救援力量体系;以制度保障、法治保障、物资保障、科技支撑保障为核心的全面有效 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现代化应急保障体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反应灵敏、协同联动的社会协同应 对体系。以上体系的建设需要运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模型等现 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科学技术在公共安全应急框架体系运行及其效能提升、风险监测、分析评估、预 警决策、处置救援、应急指挥等方面发挥作用。在产品准入方面,已取得软交换入网许可证、数字 程控调度机入网许可证、微震数据采集设备煤安合格证、智能记录仪煤安合格证、各型号智能记录 仪入网许可证等;在知识产权方面,在监测预警方面,以 CT 级物联传感系统为核心,在应急处置 方面以通信融合和应急指挥系统为核心,在决策与预防方面以城市安全大模型为核心,公司已累计 取得知识产权证书 657 余项,已授权专利 173 项(其中发明专利 70 项),在申请中的专利 64 项, 其中发明专利 61 项,积极参与各类技术标准和规范制定 5 项,对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决策与预 防全链条的核心技术构成技术壁垒。 B)项目经验壁垒。集合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决策与预防全链条城市安全智能体产品的开发, 首先需要对公共安全与应急事件处理规律和方法有深入的理解,其核心系统建立在大量数学模型、 物理模型、事态分析模型、应急业务建模、通信融合工程、行业数据处理的研究和积累之上,安全 与应急理念与业务经验积累起到关键作用。科学的决策模型建设同样需要对安全与应急所需数据的 充分理解。由于数据来源于多个部门,范围广、数据异构、类型格式多样,需经过长期广泛的数据 调研、加工和积累。从客户需求角度来看,与通常管理信息系统相比,安全与应急系统的用户对功 能需求的描述往往并不完整,应急时的特殊需求也需要经验性认识,需要供应商凭借其自身的理解 为其设计;同时,相应的升级维护也往往是借助对安全与应急事件理解的不断深入,才能开发出新 的功能与产品。因此,城市安全智能体产品的核心部分并非是软件编程、硬件设计等软硬件本身的 功能开发,而是软、硬件技术与安全与应急行业知识、安全与应急管理规律融合形成的系统关键技 术。如果企业没有在安全应急领域长期的钻研和积累,很难在短时间内做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 公司承建了应急管理部指挥中心及数字化战场项目、国家邮政“绿盾”工程项目、应急管理部应急 救援项目等 10 余个国家级重点项目,100 余省级项目,600 余地市项目,1230 余区县级项目,构建 了项目经验壁垒。 C)市场覆盖壁垒。集合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决策与预防全链条城市安全智能体产品应用于 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治安事件的预防、处置活动之中,应用领域具有特殊性, 客户对相关产品的安全性、保密性、可靠性都有较高要求。因此,客户对供应商的资质、品牌、研 发实力、产品品质、售后服务能力均会提出严格标准,在选择供应商时更会注重成功的项目经验以 及市场覆盖情况,故有较高的行业门槛。公共安全与应急信息化以自上而下建设为主,市场先进入 者较后进入者更有时间与经验优势。此外,市场先进入者通过对当前市场的占有,也将牢牢把握产 品在升级改造和更新换代市场上的未来商机。公司在安全与应急领域具有领先的品牌形象和专业服 务能力,公司已与华为、应急管理部大数据中心、新华三、中移物联等市场头部地位的企业建立战 略合作,形成生态联合,截至报告日,叙简是华为优选级解决方案开发伙伴,与应急部大数据中心 开展已开展多项试点项目,与新华三已签订战略协议共筑传染病防控数字化,与中国移动通信已签 订 1.12 亿元框架协议。目前,公司已有 30 余家头腰部战略合作渠道伙伴、1000 余项目合作伙伴、 累计 4000 余个覆盖国家、省、地市、区县的体系化、专业化的垂直项目,实现了市场覆盖壁垒。 D)专业人才壁垒。安全应急行业属于知识密集型行业,产品设计研发需要硬件开发、软件开 发、地理信息、有线通信、无线通信、计算机网络、视频监控、数据库、数据处理、AI 技术、大模 型等多方面技术,而安全应急行业本身又是专业性很强的领域,进入此领域需配备既掌握公共安全 与应急行业专业理论,又掌握软件研发核心技术的专家型研发团队。除此之外,企业还需要配备具 有先进管理理论、丰富管理经验的专业化管理团队,以及具有较强业务拓展能力的营销团队。人才 是此领域内企业的核心资源之一,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体现。通过以院士团队引领核心技术研 究,以 1 个省级公共安全企业研究院、2 个省级企业研发中心、与吉林大学校企联合研发中心为载 体,在武汉成立华中总部,构建了从理论研究、核心技术研发,软硬件产品开发、工程技术实现、 先进管理等多维度全系统的人才壁垒。 报告期内公司确立了“聚焦、专业、价值”的经营理念,业务上由原先的自研产品加集成,优 化为聚焦产品研发、产品销售、产品服务,成功剥离了信息系统集成业务。在产品方面,销售模式、 定价模式、结算方式、市场策略继续保持不变。 2、经营计划实现情况 在报告期内,公司的主要经营情况如下: 1)市场开拓 在 G 端市场方面,公司成立公共服务事业群,下设五个业务中心,在应急管理、城运中心、 疾控、地震、国动、公安等主要行业,把销售力量、技术支持力量落地到区域,实现区域力量聚焦, 提升区域市场竞争力,典型性项目有福建省疾控中心能力提升项目、国家地震局速报与预警工程项 目、安徽省应急指挥协调能力提升项目等。在行业政策方面,完成国家自然灾害应急能力提升工程、 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万亿国债专项的跟进、响应和对应解决方案的制定和发 布,已进入 10 余省厅项目设计阶段。 在 B 端市场方面,公司成立能源事业部,构建针对能源市场的专职销售力量和技术支持力量, 报告期内完成新增商机储备 1.7 亿元。此外在安保、物业、保险等行业进行开拓,报告期内完成绿 城物业、人保保险等标杆项目落地,为 2024 年业绩增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管理提升和优化 公司确立了“聚焦、专业、价值”的经营理念,通过业务优化、组织优化、流程优化等各项举 措,在业务上实现了行业聚焦、产品聚焦、区域聚焦;在组织优化上,以销售、技术支持、产品设 计、开发、生产、交付、售后各关键环节的专业度提升为目的,构建以专业为核心,效率为保障的 新的组织架构体系,提升客户服务竞争力;在流程上,以客户价值为中心,通过岗位职责的进一步 优化,实现从前端到后端价值链的高效运转,对产品技术、供应链等后端部门进一步职责前置,缩 短客户需求传递和服务提供的中间环节,提升组织竞争力;在经营管理上,通过多项举措推动降本 增效,构建过程成果衡量及评价体系,推进数字化转型。 3)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 报告期内,公司进一步聚焦公共安全与应急行业的产品研发,完成“城市安全智能体”的发布, 城市安全智能体实现了应急指挥技术、CT 级安全物联网技术、城市安全大模型技术三位一体,应用 场景覆盖城市防汛、森林防灭火、地震防灾、基层防灾减灾、传染病防控、安全生产专题指挥、化 工园区安全管理与应急、数字国动、治安管理与执法现场指挥等。 报告期内完成知识产权新增 82 件,其中发明专利 14 件;取得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 “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称号。 (二) 与创新属性相关的认定情况 √适用 □不适用 “专精特新”认定 √国家级 □省(市)级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是 详细情况 1、2023 年 7 月 14 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认定的国家专精 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正式公示,叙简科技凭借着创新能力强、 市场占有率高、核心技术突出、质量效益优等整体竞争优势,成功 入选这一国家级荣誉名单。 2、公司“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情况:公司高新技术企业发证时 间为 2021 年 12 月 16 日,有效期三年,证书编号:GR202133006883, 认定依据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国科发(2016)32 号]。 二、 主要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 单位:元 盈利能力 本期 上年同期 增减比例% 营业收入 92,482,124.20 119,494,95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