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服务平台,对客户的二次需求做更深入地开发,比如机器人集成需求、智能检测 需求、成套装备、项目升级改造等,再借助新三板资本市场,通过并购和控股等途径,直接同有制造 和研发能力的厂家结成战略合作伙伴,与高校联合研发拓展产品面,满足客户需求,将昊华从元件的 服务商提升为元件、系统均可提供的综合集成服务商,使昊华业务模式发生质的转变,极大的提升了 企业的竞争力与盈利能力。 经营计划: 报告期内,公司总体营业收入同去年同期比基本持平,略有下降。在公司领导及运营管理层的协 调管理下,公司坚定的推进年度战略的实施,把开发与增效两者并重,从管理中要效益,在新客户和 产品上谋利润,在战略产品开发中谋发展,同时更加注重对极客的深度挖掘。 一、公司财务情况 报告期末,公司资产总额 21132.74 万元,较上年期末减少了 1.30%;总负债额 11602.93 万元, 较上年期末增加了 4.29%;归属于母公司的所有者权益总额 9528.95 万元,较上年期末下降了 7.64%。 二、公司经营成果 报告期内,公司经营业绩与上年度同期相比基本持平,略有下降,主要是受市场行业因素影响。 截止报告期末,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17583.96 万元,同比下降 2.72%;净利润 423.32 万元,较上年同 期减少 21.2%,主要是公司自有房产计提折旧,同时人件费用上升导致;财务费用 269.34 万元,较上 年同期相比增加 9.01%。 三、市场开发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加强战略品牌的导入与合作,丰富公司的产品线,同时公司加大对新客户、新产 品、新区域的市场开发力度,公司的营业范围基本以华东地区为基础,逐步辐射到华南地区以及华中 地区,并通过资本运作,增加对供应链上游产品的投入,直接或间接的增加客户的产业链需求。 (二) 行业情况 1、新能源行业: 2024 年新能源行业的发展前景和趋势总体上是积极向上的,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中国将继 续在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中发挥引领作用。 从全球视角来看,中国将继续保持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消费市场地位。2023 年,全球新能源汽 车销量达到 1465.3 万辆,其中中国占比超过 60%。预计 2024 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超过 2000 万 辆,中国仍将会贡献全球销量的 60%,进一步巩固其作为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风向标”的地位。 此外,中国在电池、电机、智能座舱等关键技术和生产水平上已达到全球领先水平,大规模量产 的动力电池单体能量密度和纯电动乘用车的平均续驶里程均有所提升,诸多新技术优先在中国出现并 落地。这些技术和市场的领先地位将帮助中国在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视角下,新能源汽车将成为拉动经济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2023 年中国汽车整 体销量突破 3000 万辆,新能源汽车的增长势头将持续,预计 2024 年汽车类零售额将突破 5 万亿元, 其中新能源汽车突破 2 万亿元。这一增长趋势将带动投资、消费,促进国民经济增长,同时持续拉动基础设施、汽车零部件、智能制造、汽车智能化等领域的投融资,带动产业技术创新与落地。 具体到各个细分领域,光伏行业虽然面临装机量增速放缓和产能过剩的问题,但光伏组件价格下跌刺激了下游电力单位装机意愿度,预计全年光伏组件装机量增幅仍超 20%。新型储能技术的增长也非常迅速,全年新增装机量增速预计不低于 40%。风电行业预计下半年保持平稳增长,整体增速为 0%-10%。新能源车市场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整体增速为 25%-30%,出口增速约为 10%。氢能源车的销量增长则相对乏力,预计与 2023 年持平。绿色电力的新增装机量趋于平稳,预计全年增速为 5%-10%。 2、光伏行业: 2024 年光伏行业在全球能源结构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技术创新和政策支持为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TOPCon 技术的量产转换效率已突破 25.5%,并且还在不断提升过程中。此外,钙钛矿技术也在加速产业化进程,有望成为未来的终极技术路线。这些技术的进步为光伏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政府将继续出台政策引导和扶持光伏发电行业的发展,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随着储能技术、智能电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全球市场的拓展,光伏发电行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产业链协同发展与政策引导将促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实现全球清洁能源转型和应对气候变化作出重要贡献。 2024 年上半年,我国光伏产业链主要环节产量均实现高比例增长,显示出市场的活跃和行业的健康发展。多家光伏企业宣布扩大产能,例如隆基绿能计划到 2025 年年底,BC 电池产能将达到 70GW 左右,显示出行业对未来的乐观预期和对技术进步的信心。全球范围内,光伏新增装机量的预期也在增长。 根据集邦咨询的预测,2024 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量的中性预期为 474GW,同比增长 16%,这反映 了全球对清洁能源的需求和光伏技术的广泛应用。2024 年光伏行业在技术创新、政策支持、市场需求等多方面均表现出积极的发展态势,预计未来将继续保持增长势头,为全球能源转型和应对气候变化作出更大贡献。 3、半导体行业: 2024 年半导体行业预计将呈现强劲复苏,平均预测增速在 13%-15%左右,市场规模预计超过 6000 亿美元。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全球经济的逐步复苏以及新技术应用的推动,尤其是人工智能、计算基础设施、汽车电子等领域的需求增长。高带宽内存(HBM)、全环绕栅极(GAA)晶体管和先进封装技术成为当前业界的热点。 此外,2 纳米及以下的晶圆代工市场将进入高速增长期,预计到 2030 年将达到 835 亿美元。AI 技 术的快速发展被认为将推动半导体市场的长期增长,尤其是在数据中心对高性能人工智能芯片的需求增加,预计到 2028 年服务器中使用的人工智能加速器的价值将达到 330 亿美元。东南亚地区由于其年轻化的人口结构、迅速增长的互联网群体以及充足的劳动力资源,成为全球半导体研发制造的热点地区。 尽管全球半导体产业重回稳步复苏轨道,但增长能力有限,尤其是在代工制造、汽车半导体、模拟芯片及功率半导体等领域,上半年可能会面临较大的挑战。同时,先进国家补贴兑现缓慢,导致制造产能投资和研发投入放缓,对全球半导体产业的长期发展构成一定挑战。先进驾驶辅助系统和车用信息娱乐系统的驱动,随着汽车智慧化与电动化趋势明显,为半导体市场注入驱动力。 半导体 AI 应用扩展至个人终端,随着半导体技术的进步,预计 2024 年有越来越多的 AI 功能被 整合到个人终端中,如 AI 手机、AI 个人电脑、AI 穿戴设备等,这将进一步增加对半导体的需求。晶 圆代工先进制程需求飞速增长,受部分消费电子需求回暖与 AI 爆发需求提振影响,晶圆代工产业预 计将实现双位数增长。此外,半导体行业的发展还受到技术创新的推动,包括先进封装技术的采用和 制程微缩化等新技术的发展。这些技术进步不仅推动了半导体行业的增长,也为新兴应用市场提供了 强大的支持。AI 和半导体之间的相互促进关系将加速行业的未来发展,为半导体行业带来广阔的市场 前景。 4、激光切割行业: 2024 年激光切割行业的发展现状表现为市场总体稳中向好,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是推动行业发展 的主要因素。从市场销售情况来看,2023 年中国激光设备市场销售收入达到 910 亿元,同比增长 5.6%, 显示出产业的发展活力和市场韧性。具体到激光切割设备,2023 年出口总金额为 19.5 亿美元,同比 增长了 17%,表明中国激光切割设备厂商在海外市场持续发力。 在细分市场方面,光纤激光器市场整体销量稳中有升,国内龙头企业如锐科激光与创鑫激光实现 了增长,反超某国际知名公司,进一步证明了国内激光切割设备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技术创新方面, 2023 年中国新增激光技术相关专利 23749 件,其中湖北省新增激光技术相关专利 1473 件,位列全国 第五。这反映了中国在激光技术领域的创新活力,以及湖北省在激光技术创新方面的突出贡献。此外, 华中科技大学成为中国激光技术领域 TOP10 专利权人中申请量首位,进一步证明了中国在激光技术创 新方面的实力。 展望未来,2024 年预计中国激光设备市场销售收入将达到 965 亿元,同比增长 6%。报告认为,中 国激光产业正进入加速发展的“铂金十年”,呈现出对进口替代快速提升、热门赛道接续涌现、下游设 备商集体出海、金融资本源源涌入等总体趋势。产业链协同发展也将为行业带来更多机遇,推动整个 行业的健康发展。 (三) 与创新属性相关的认定情况 □适用 √不适用 二、 主要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 单位:元 盈利能力 本期 上年同期 增减比例% 营业收入 175,839,574.25 180,749,572.06 -2.72% 毛利率% 12.13% 12.08% - 归属于挂牌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4,356,663.73 5,614,588.21 -22.4% 归属于挂牌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 4,363,295.85 5,613,843.59 -22.28% 润 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依据归属于挂牌公司股 4.22% 5.87% - 东的净利润计算) 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依归属于挂牌公司股东 4.22% 5.87% - 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计算) 基本每股收益 0.11 0.14 -21.43% 偿债能力 本期期末 上年期末 增减比例% 资产总计 211,327,378.61 214,105,117.86 -1.30% 负债总计 116,029,340.06 111,260,326.79 4.29% 归属于挂牌公司股东的净资产 95,289,464.18 103,172,800.45 -7.64% 归属于挂牌公司股东的每股净资产 2.34 2.53 -7.51% 资产负债率%(母公司) 53.85% 51.63% - 资产负债率%(合并) 54.91% 51.97% - 流动比率 1.64 1.82 - 利息保障倍数